上海首批5個“夜間經濟人氣地標”和5個“夜生活好去處”日前發布。最新數據顯示,6月以來上海夜間消費總額超過880億元。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應注重文旅夜生活和居民日常生活之間的平衡,加強規劃和管理,未雨綢繆。”複旦大學旅遊學係副教授郭暘說。 她認為,需要重點管控的主要包括環境幹擾、交通擁堵、資源擠占等三方麵。噪聲投訴較為常見,可設立聲光汙染緩衝區或限噪區,推廣低分貝設備。夜高峰歸宿交通延誤情況明顯,可開通夜間旅遊專線公交接駁,實行錯時停車機製。解決資源擠占方麵,可劃分“居民專屬時段”,推動公共設施雙向開放。同時,製度創新也很重要,比如可建立“夜間區長”協調機製,實行“商戶黑白名單”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小黄片在线免费观看借鑒海外經驗發展夜間文旅時,需警惕三個錯配風險。一是文化移植錯配,直接複製海外形式可能導致文化認同割裂;二是技術過度堆砌,像部分景區用VR展示與本地無關的文化,脫離文化內核;三是社區權益失衡,夜市擴張可能擠占居民日常休閑空間,相關投訴較為突出。 要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夜間文旅品牌,可從多方麵入手。如,在文化基因解碼上,進行IP敘事創新,同時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在空間治理創新上,針對噪聲擾民推行“靜音商戶”認證製度,針對交通擁堵采用潮汐車道加文旅專線,針對主客衝突建立社區議事會共商開放時段;在技術倫理重構上,建立雙軌評估機製,確保文化內涵占比;構建特色品牌矩陣,按文化類型打造古都型、工業型、生態型等不同夜遊業態。 此外,還可推行“夜間活力指數”與“居民滿意度”考核,根據不同地區情況適配在地技術,構建“科技隱身、文化在場”的現代東方夜美學體係。 “夜間經濟”是20世紀70年代英國為改善城市中心區夜晚空巢現象提出的經濟學名詞,一般指當日傍晚6時到次日早晨6時所發生的服務業方麵的商務活動,其業態包括購物、餐飲、旅遊、休閑、保健、教育等。夜間經濟作為消費領域新的增長點,已成為國內外城市提振經濟的重要引擎之一和賦能高質量發展的載體,不斷創新。 “在上海,近年來夜間文旅發展也與過去‘逛夜市、看夜景’的單一模式大不相同,呈現出諸多突出特點。”複旦大學旅遊學係副教授郭暘認為,在業態上,它已從基礎夜市拓展到多層次體係,涵蓋博物館夜遊、夜間演藝、主題市集、燈光秀等。 例如,文化場館夜間舉辦文化沙龍、構建“夜宴、夜遊、夜演”全鏈條體驗。不少地方還通過延長營業時間、拓展消費空間等方式豐富供給。消費場景也更精細化,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同時針對不同群體設計產品,如“星空露營”“劇本殺夜遊”等。 這種“文化+夜間”的融合並非偶然,而是遊客需求升級與產業轉型共振的結果。遊客已從“看熱鬧”轉向“求內涵”,多數人將“文化沉浸感”列為夜遊首要動機。同時,地方文化IP能滿足遊客對在地文化的認同渴望,非遺市集、漢服夜遊等成為年輕人社交新場景。政策引導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文化賦能明顯提高客單價,這些都推動了“文化+夜間”的融合。 法國第二大城市裏昂也是典型案例。以絢麗的城市照明聞名的它每年12月8日起舉辦為期4天的燈光盛會,吸引超過400萬人次的遊客,投資回報率達28.6%,有力帶動當地住宿、餐飲、娛樂等行業發展。 裏昂燈光節始於1852年,最初是為慶祝聖母瑪利亞鍍金銅像落成,人們在窗前點蠟燭並上街慶祝,後逐漸演變為宗教節日。1980年,裏昂市政府成功實施《城市燈光規劃》,從政策、技術、藝術等多方麵支持該節日,燈光成為塑造城市夜間景觀、刺激延時消費的重要元素。在燈光節期間,藝術家秉持低幹預技術原則,用投影替代實體搭建,減少建築損傷的同時,使用照明、藝術投影等將裏昂的地標、曆史名勝、街道、廣場等裝點得美輪美奐,為遊客帶來獨特的視覺盛宴,也使裏昂成為世界著名的燈光藝術之城,極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魅力和經濟效益。 如今,文旅夜生活在城市發展中扮演的角色遠不止拉動消費,它是城市發展的“複合型引擎”。在形成多元產業關聯度的同時,它還是空間更新的重要載體,能活化工業遺址與曆史街區,更以“主客共享”模式促進社區的生長。 以英國為例,1995年它正式將發展夜間經濟納入城市發展戰略。統計顯示,從2004年到2016年間,倫敦創造了超過10萬個新的夜間工作崗位。 2017年,倫敦市夜間經濟收入達263億英鎊,預計到2030年將達300億英鎊。 倫敦夜間經濟業態豐富多元。酒吧文化在倫敦深入人心,是人們結束一天工作後社交放鬆的重要場所。同時,倫敦注重延長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等日間文化設施的開放時間,如英國國家美術館為慶祝成立200周年暨凡·高《向日葵》加入館藏100周年,去年9月宣布每周末延長夜間開放時間,其夜場票迅速售罄。 此外,倫敦還利用閑置建築和街區打造文化新區與商業改善街區,構建超70個夜間經濟文化集群,並在這些區域引入深夜購物、食品夜市、市民慶祝活動、公園之夜、嘉年華和街頭表演等多樣娛樂活動,吸引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減少人們對夜間犯罪和反社會行為的擔憂。 2016年8月起,倫敦每周五和周六推出夜間地鐵服務,目前11條地鐵線小時運行。 這些都為減少非法出租車營運、緩解交通擁堵、延長企業營業時間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倫敦市政府專門增加300萬英鎊預算用於加強治安,英國交通警察部門增加100多名警察巡邏144個站點,保障人們夜間出行安全。 2003年,荷蘭阿姆斯特丹開創性地任命首位“夜間市長”,監督“晚九朝五”的夜間經濟活動。“夜間市長”由公眾和專家投票產生,受雇於阿姆斯特丹夜間市長基金會,該基金會運作資金一半來自政府,一半來自夜間營業商家。“夜間市長”致力於在市政府、企業主和居民之間搭建溝通橋梁,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平衡行政管理體係與場地經營者、藝術家的實際需求,確保夜生活與城市其他生活部分和諧共存,避免采取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 為緩解市中心夜生活壓力,阿姆斯特丹還利用城市近郊閑置文化空間探索夜間經濟新模式。例如,位於阿姆斯特丹西部A10高速公路旁的一所技術學院,被改造為集咖啡廳、餐廳、健身房、音樂表演場地、藝術畫廊、酒吧等功能於一體的夜間營業場所,它擁有24小時經營許可證。自2016年1月開業以來,吸引了大量消費者。 該地區晚上11點後禁止包括自行車在內的一切交通工具通行,周五和周六晚9點至次日早上6點雇傭廣場管家巡邏,提醒遊客遵守相關規則,還推出移動應用程序,方便居民舉報夜間滋擾情況,居民可通過網絡聯係社區官員直接處理案件。通過這些措施,2年後該地區騷擾事件下降30%,暴力事件下降25%。 在郭暘看來,海外城市在夜間文旅項目創新路徑上有不少共通之處——將在地文化進行轉譯實現“文化符號→沉浸敘事”的轉化;重視情感聯結設計,創造自然人文交融的夜遊體驗。而在業態組合上,強調空間分層與動靜分區,實現公共空間全時段激活,擴展為地麵商業層、空中生態層和地下交通層,實現垂直空間的集約利用。 例如,巴黎“無眠之夜”深植文化,塞納河燈光秀重現雨果文學場景,注重社區參與,居民會自發提供“藝術家駐留空間”,技術上也很節製,多數照明采用反射式柔光技術。 新加坡濱海灣夜間生態實行空間分層,地麵層是商業美食市集,空中步道是星空花園,地下是交通,還通過聲呐監測自動調節音量。 需要關注的是,科技在夜間文旅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同時也存在“雙刃劍”效應。 其賦能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麵。比如VR/AR技術打造探秘沉浸式場景,能延長遊客停留時間,大數據監控技術可實現客流預警,提升安全管理效率,5G+全息投影燈光秀能突破物理限製延展空間。 然而,過度依賴科技元素也可能導致“文化空心化”,有些景區的全息秀甚至脫離地方文脈。對此,需要以文化內核主導技術應用,以沉浸互動為核心,以技術服務為敘事;適時采用“低幹預”科技輔助,建立“文化—科技”雙軌評估體係以實現平衡。 |